
若要说起家传菜,就不能不说到「阿舍」家的「嫁妆菜」文化。在台南阿舍家过年,绝对不只是围炉而已,各式耗工费时又具吉祥意涵的嫁妆菜,经过多年的流传成为经典,等着在这个时节里被端上桌。其中动人的故事与意涵,有请美食作家黄婉玲娓娓细说。
从9月起便进入过年筹备期,与店家或餐厅斡旋除夕夜当天的食材、花材与菜肴。
嫁妆菜是台湾早期大户人家的独有习俗,母亲出身的家族就有这个风俗。我的母亲出身在清领与日治时期被誉为「南瀛第一世家」的台南柳营刘家,当年的新嫁娘,不仅有印象中的嫁妆,也从娘家带来了总铺师与婢女,一方面能够藉由菜肴让公婆了解新娘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自然就能够掌握新娘的个性。另一方面,新娘也能藉由嫁妆菜的熟悉口味作伴,想起娘家的氛围,在夫家不至於太孤单。
黄婉玲享受以台菜料理传承台湾古礼的过程;阿舍家的年夜饭既澎派丰富,每一道更深具吉祥祝福的意味,左上为经典嫁妆菜凤眼。
不过以往阿舍家族里,人丁兴旺,每一房的媳妇都会带来数道的嫁妆菜,因此菜色是否能够受到家族欢迎,无形中产生了一股竞争压力。由此便可知能够在家族里流传下来的菜肴,道道都是经典。而嫁妆菜不仅是新嫁娘在婚礼隔天见公婆时的第一桌佳肴,以及生活日常轮番上阵的菜色,在除夕夜的年夜饭桌上要端出哪几道嫁妆菜,也成为了重头戏。
绵延流长——阿舍家独有的年夜饭
阿舍家的过年,和一般人家很不一样,要从傍晚5点吃到夜晚10点。用餐时间之所以这麽长,是因为在除夕夜这一天,所有家族成员大大小小都要为长辈守岁,由此可想见年夜饭的菜色之多变。而也就在那段时间里,丰富又澎湃的年夜饭彷佛成为让家族成员品菜的趣味活动,每一道不仅要美味,更要有其各自的意涵,因此年夜饭要让人吃得开心又难忘,可说是一门艺术。
红烧羹代表着绵延流长,重点其实在於增添口感的爆皮。
早期阿舍家的年夜饭围炉并不吃火锅,而是在桌底下摆着小火炉,四方放着铜板,代表四方都有财。事实上,早年台湾的围炉没有吃火锅的习惯,火锅文化为外省籍迁台所带来。因为台湾的冬季并不冷,因此汤水料理较少,过年围炉时吃的是羹,藉由羹里的勾芡代表绵延流长。从我小时候到现在,红烧羹绝对是年夜饭的固定菜色,没有红烧羹就不成年菜了!多数人经常误以为红烧羹里的重点是鱼翅,其实不然,红烧羹的精华在於「爆皮」(即经过油炸处理的猪皮)。增添特殊口感的爆皮,要价不斐,且下锅的时机点难抓,多一分则太软,少一分则太硬,爆皮会吸附带有婉约的酸、柔和的甜的羹汤,滋味Q弹可口,是早年考验总铺师功力的一道菜。
失序与享受之间的豪气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规矩礼俗皆多的阿舍家,过年时节可说是失序、堕落的。俗语说「初一早、初二早」,在阿舍家里,初一、初二大家总是睡到自然醒,也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一但肚子饿了就掀开蒸笼找食物玩着吃。而蒸笼里的食物则来自於除夕夜年夜饭剩下的冷盘。因为阿舍家的总管、长工与佣人在打理完年夜饭後,便会返乡过年放假去,直至初三才上工。在没有人服侍、整理的情况下,阿舍家也不开伙,所以除夕夜准备的丰富冷盘成为重点中的重点。
只有野生又肥美的乌鱼子才有机会被阿舍家挑选为年菜冷盘;乌鱼子在阿舍家的年菜中扮演着零嘴的角色,需准备3天的份量。
冷盘中包含了众多的炸物,包含炸糯米丸子、炸肉丸子,以及啃起来超有味的炸排骨等等。炸物越多代表今年越旺,原因出自於古时候油脂取得不易,今年猪只杀得多,所以油脂就多,拿来炸锅表示越炸越旺,不仅有个好彩头,也成为过年期间裹腹的美食佳肴。全家大小拿起一层层的竹笼,一边挑选着喜爱的炸物,好似开惊喜箱一般,是掀蒸笼时的快乐感受,至今还令我怀念。除了炸物,冷盘可不仅如此,乌鱼子也是每年必备的食材,且一定挑选肥美的野生乌鱼子。乌鱼子之於嘴叼的家族成员来说,等同於零嘴的角色,需至少准备3天份,品质却呼咙不了大家。若是当年的乌鱼子有剩的话,就必须检讨了。乌鱼子之外,也有卤个7天的燻猪肝、药膳香肠、人蔘香肠、切片红糟肉、肉圆仔、芋头签、药料蒸皮蛋、酱鸭翠丝拌菜等,吃都吃不完,也呼应了以往阿舍家「可以剩,但不能不够吃」的豪气。
现代版的阿舍家主题年菜
就算现在时代不同了,阿舍家也早已开枝散叶,难回往日时光,我还是依循着以往的惯例,以今年度的心情写照作为主题,反映在年菜之上,精心安排全家人一起品菜,并设计许多余兴节目及游戏,好让长达5小时的年夜饭时光更加有趣,全家人也总玩得不亦乐乎。
年菜中冷盘非常精彩,其中,香肠就包含药膳口味、十全口味与人蔘口味等。
年夜饭由家中的女主人张罗,菜色、主题及娱乐戏码不到最除夕夜当晚不会揭晓。今年度是我人生中少见的乌烟瘴气,许多无妄之灾造成自己心里有些不舒坦,总觉得被约束了,所以今年的除夕夜年夜饭我要「狂」!年夜饭除了红烧羹、澎湃冷盘作为固定班底,我还会端上经典的嫁妆菜「凤眼」以及「吐司虾」。「凤眼」是外曾祖母的嫁妆菜流传至今,当年也博得满堂彩。以绞肉、荸荠、珠葱、鱼浆等材料调成八宝浆,压成肉饼塞进刺瓜仔(大黄瓜)中,上头放着咸鸭蛋黄,周围摆上创意修剪过的香菇,如同眼睛的外框与睫毛,放入蒸笼里蒸个半小时,掀盖时看见一颗颗拥着不同表情的大眼睛,外型相当讨喜,有着「博君一笑」的意味。而凤眼之所以能留传下来,不只是视觉因素,更是因为刺瓜仔带来的清净口味与清甜汤汁。珍贵的汤汁只有家中辈份最高的人才能享用,孩子虽然无法分一杯羹,能享受馅肉却也已够满足。
经典嫁妆菜凤眼。
另一道「吐司虾」则是源自於我儿时的记忆,如今也成为年夜饭的常驻菜肴。记得某一次过年,父亲出国不在家,母亲便提出「懒散」的主题,不仅比赛隔天谁能睡到最晚,初一、初二也放任孩子们穿着睡衣在家中到处跑。通常出身阿舍家的女人厨艺都不好,孩子年夜饭的菜色吃腻了,母亲便费尽千辛万苦煎了「吐司虾」,整瓶的番茄酱也在那天随我们加,吃起来不燥、不涩,甚至还意犹未尽呢!那是人生难得的肆无忌惮,所以吐司虾总是带给我疯狂的感受,记忆中若是没有吐司虾,就不叫过年了!
吐司虾与儿时记忆中的疯狂划上等号,是每年过年必备的年夜菜。
以台菜饮食传承古礼
嫁妆菜有大有小,几乎等同於我家的家常菜。我很享受构思除夕夜年夜饭与当晚节目的过程,不仅能够趣味地制作、品嚐阿舍家的众多嫁妆菜,也藉此传承古礼的艺术,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从小在阿舍家的仪礼下长大,有众多的纪律要遵守,人生不得放肆,唯有在饮食上能得到放肆与狂妄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只在饮食上大作文章的原因。
菜尾汤。
每年从9月开始就进入过年的筹备期,因为整年度的生活感触已大致上抵定,可以触发今年的主题灵感,我已经四处至食材店家、餐厅、花店斡旋张罗,要把除夕夜的年夜饭玩得比过往每一年都精彩!年,早已经开始了呢!
黄婉玲
土生土长的台南人,热爱所有古老的事物,期待能将这些彼时的美好,透过各种形式,持续传承下去。写过几本书,讲曾经的台湾、过去的饮食文化、家族的美味记忆,持续坚持与努力重现台菜的美好滋味。着有《总铺师办桌》、《老台菜》、《一碗肉臊饭》、《台菜本味》。创有「黄婉玲烹饪教室」。
采访整理|Diane Tang
图片提供|黄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