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与教育思潮的改变,学习的面貌也愈趋多元,「学校」作为学习知识与生活的场域,若能在机能和美感上与时俱进,带领孩子们观察、思考、成长,也是为往後的世代创造更理想的学习风景。《OPEN SCHOOL走进・学美》展网罗了「学美.美学—校园美感设计实践计画」於110-111年间,由41所学校、28组设计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的改造成果,即使无法亲自走遍校园现场,经由本展亦可一窥台湾校园环境正在发生的转变。
▸ 看更多学美・美学改造案例
《OPEN SCHOOL走进・学美》展区一隅。(图片提供:台湾设计研究院)
於校园种下的美感种籽
由教育部指导、台湾设计研究院主办的「学美.美学—校园美感设计实践计画」,透过导入设计思考,协助媒合学校与专业设计团队,一同携手进行校园环境美感改造,期望让台湾的学习场域能更符合当代价值、教育趋势与需求。计画自108年开跑,至今已成功树立75所校园美感改造示范学校,而随着一年年的推动和调整,成功入选的校园场域也渐渐朝向多样化发展,除了一般的教室之外,公共机能场域如资源及垃圾集中场、体育器材室、户外游具等亦成为改造目标,而「技术型高中」更是於111年首度入选,包括宜兰高商、新北高工及员林农工等3所学校,分别改造国乐教室、模具科大楼川堂与指标系统。
高雄市四维国小特教教室「天使游牧班」以移动式家具营造轻松、稳定情绪的氛围。(图片提供:台湾设计研究院)
高雄市文府国小「体育实验室」针对大型球类特别设计移动式矮柜,让各年级学童都能轻松取放。(图片提供:台湾设计研究院)
澎湖县中正国小「微笑广场」创造更大范围的游憩面积,让孩子们未来持续在此留下美好的回忆。(图片提供:台湾设计研究院)
从三个层次观看「学美」轨迹
《OPEN SCHOOL走进・学美》展览汇集了「学美.美学—校园美感设计实践计画」的核心理念,分别从「观点」、「角色」、「改变」三个层次,带领大众跟随脉络,逐步深入学美3.0、4.0的案例以及背後的故事。
《OPEN SCHOOL走进・学美》入口处。(图片提供:台湾设计研究院)
《OPEN SCHOOL走进・学美》「角色」展区。(图片提供:台湾设计研究院)
於「观点」、「角色」展区,人们可从改造计画发想的源头,揣摩设计团队与师生之间的想法碰撞,如何在无数次的激荡、修正与实行中,完成这一个个颠覆常规的美感学习场域。而展览重头戏无疑是「改变」展区,於此,将能从不同的改造类别,例如教室、多功能空间、景观、指标系统或餐厅等,观看这41所校园的改造前、後变化,细细品味所有共创团队们克服万难、得来不意的甜美果实。
《OPEN SCHOOL走进・学美》「改变」展区。(图片提供:台湾设计研究院)
在「改变」展区可细细观看每所校园的改造前後对比。(图片提供:台湾设计研究院)
「学美」计画的改造项目愈趋多元,其中甚至包含指标设计、餐厅等。(图片提供:台湾设计研究院)
《OPEN SCHOOL走进・学美》
展览期间|2023.04.18(二)- 2023.06.18(日)
展览地点|松山文创园区 台湾设计馆01 & 02展间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09:30-17:30(周一休馆)
文字整理|Carol Chien
图、资料来源|台湾设计研究院…
Read More松菸文创园区的机械修理厂,改造为「ISLAND133」亮相!ISLAND133 以松菸门牌号码与中岛生活为命名概念,由雄狮集团邀请「EXP 自然接管」规划、「柏成设计」打造整体空间,地点位在园区生态池畔,内部包含餐饮空间 ISLAND KITCHEN、策展空间 ISLAND MIX POP,复合式、多样性的场域如同一座城市绿洲,透过展览设计与料理呈现台湾在地风味。
「柏成设计」应用曾打造台铁鸣日厨房的经验, ISLAND KITCHEN 空间规划上,面对「机械修理厂」狭长的格局,以中岛为设计核心,接着让用餐空间如伸展台般展开,家具色调沉稳、线条俐落的用餐区,以及气氛更加自在闲适的沙发区,添增多样的使用可能与复合属性。空间中使用金属作为主要创作元素,呼应机械修理厂的金属肌理,天花板的格栅综横交错,则延伸原空间木构造元素,带来新旧混搭的现代感。
ISLAND KITCHEN 餐饮方面,将以创新欧陆餐酒为定位,聚焦台湾在地食材与风土滋味,探索当代饮食生活文化,目前为试营运阶段,将在4月12日正式开放订位,以餐会友。不定期的限定菜单也将与展演空间 ISLAND MIX POP 内容连动对话,打造新创意餐饮空间。
京都市台湾推广事务所
日本一直是台湾旅客的最爱!除了热闹便利的都市东京,富含文化底蕴的京都也是台湾人首选的旅游地点。打破日本住宿小而巧的印象,今天要介绍京都豪华饭店,地点皆邻近清水寺、只园、二条城等熟悉且必访的京都知名观光景点附近,不必因为交通而烦恼,能尽情享受京都典雅氛围,从全新开幕到百年历史饭店都有,往下滑立刻订房!
内文未完请往下卷动日本京都饭店:NOHGA HOTEL KIYOMIZU KYOTO京都市台湾推广事务所
NOHGA HOTEL从外表就流露浓浓的日本味,结合现代人文艺术和传统京都工艺,简约又有设计感,室内使用京都传统工艺配件,从家具到灯具等细节都十分讲究。饭店内也有顶楼露天酒吧、冥想室、抹茶、咖啡、调香体验等多项活动,不知道怎麽排行程也没关系,住宿就能有超丰富的选择。想转换平日上班的快步调,不妨来一趟奢华舒适的旅游,彻底好好放松!
京都市台湾推广事务所
【NOHGA HOTEL KIYOMIZU KYOTO】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五条桥东4丁目450番1号
交通:京阪电车清水五条站徒步约7分
官网:点这里
日本京都饭店:京都凯悦嘉轩酒店(HYATT PLACE KYOTO)京都市台湾推广事务所
凯悦饭店集团又在京都开辟新据点!2022年新落成的京都凯悦嘉轩酒店(HYATT PLACE KYOTO)设计简洁高雅,主打24小时都能轻松享受便捷的服务,无论是LOBBY BAR、健身房都是24小时营业,半夜睡不着觉绝对不无聊。
酒店绝佳的地理位置绝对是最大加分项!不只直通地下铁乌丸线丸太町站,世界遗产二条城也是走路十分钟就能到。兼具便利交通和完美空间,就算肚子饿也不怕没东西吃,随时都能保持体力继续旅游!
京都市台湾推广事务所
【京都凯悦嘉轩酒店(HYATT PLACE KYOTO)】
地址:京都市中京区少将井町240
交通:地下铁乌丸线丸太町站6号出口徒步约1分
官网:点这里
日本京都饭店:京都二条城悦柳酒店京都市台湾推广事务所
地铁站旁就有清幽的世外桃源!2022年由新加坡高级酒店品牌打造的悦柳酒店以独有的「休养元素」,为向京都悠久的历史及传统工艺致敬,把日式庭园融合到空间里。极简的生活宗旨搭配休养的理念,希望每个人的注意力从嘈杂的日常中拉回自身,更关注自身的心灵状态。酒店设计非常多冥想和思考的独处空间,进到这里跟着氛围暂时停下脚步,欣赏四季变迁自然之美,忘记生活的烦恼,释放平时的压力~
京都市台湾推广事务所
【京都二条城悦柳酒店】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区市之町180-1
交通:地下铁东西线二条城前站3号出口徒步约2分
官网:点这里
日本京都饭店:长乐馆京都市台湾推广事务所
位於京都只园的长乐馆是明治时代的香菸王村井吉兵卫的别墅,用来招待日本和国外的知名贵宾,不少各国重要政治人物都曾经来过。建造於1909年富有百年历史的长乐馆,建筑融合各国特色,旅馆彷佛一艺术宝库,更被视为京都市的有形文化资产。…
Read MoreADEM ALTANGetty Images
让人心碎的画面持续传出,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於当地时间2月6日凌晨发生规模7.8的大地震,死伤人数持续攀升。
土耳其灾区建筑物一个个倒塌,还有数不清的受难者人深埋在瓦砾堆下,努力呼救求生、等待救援。目前已知有数千人死亡、上万人轻重伤,各国得知消息纷纷派出救难队伸出援手,台湾也已派出两梯搜救队前往寒冷的土耳其。24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土耳其救难队是第一个抵达台湾的国际救援团队,这次无论多麽艰难,台湾派出的130位搜救及医护人员、5只搜救犬都会尽全力救援。
而没办法前进灾区尽一份心力的我们,在土耳其遭遇百年强震的此时,能怎麽帮忙呢?本篇整理捐款赈灾帐户、物资捐赠管道,欢迎分享出去!
内文未完请往下卷动2023年「土耳其大地震」Burak KaraGetty Images
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发生严重大地震,大小余震超过百次,此次的大地震能量更是当年让台湾许多家庭支离破碎的921大地震的两倍! 寒冷的气候对现在的土耳其人来说更是难熬,入夜後的低温、地面上的冰雪,加重救援难度。
dia imagesGetty Images
下雪、缺电、余震不断,他们没有遮风避雨的家,失去心爱的家人。幸存者在断垣残壁中协助寻找可能的生还者⋯⋯
地震怎麽办?「正确逃生SOP+灾前准备」每个人都该懂,立刻逃出户外竟是错的!
-Getty Images
而长年饱受战争摧残的叙利亚,在经历这场大地震後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土耳其地震」最心碎的画面ADEM ALTANGetty Images
土耳其地震让数万人流离失所,让幸福的家庭天人永隔。这名在土耳其地震幸存的爸爸,握着已逝15岁爱女的手,在瓦砾堆中迟迟不肯离去,画面令人心痛不已。
虽然有难过的消息,但仍有好消息传出。一位7岁的小女孩在坍塌的房屋内,用手保护着弟弟的头超过17小时,两人都顺利获救。还有救难人员在灾区抱出一名新生儿,很遗憾的母亲在产子过程中离世,但小婴儿幸运生还。
台湾救难团队出发土耳其地震灾区内政部@FB
闻此噩耗,台湾政府捐赠增加至200万美元赈灾,协助安置灾民,内政部消防署组成两梯次搜救队,第一梯次包含40名搜救人员、3只搜救犬;第二梯次83名搜救员、2只搜救犬、3名医师、3名护理师、1名兽医师前往土耳其地震灾区。
内政部@FB
这次的救援任务不只是技术装备的考验,搜救员更得与冰冷的天气及时间同时对抗。请大家一起为受困者祈福,为救灾夥伴加油!
澳洲野火中的10个飙泪瞬间,让你再次看见人性光辉!
土耳其地震捐款、物资捐赠管道ILYAS AKENGINGetty Images「外交部」捐款帐户Mehmet KacmazGetty Images
民众欲捐款予地震灾民可利用以下捐款专户进行捐款:
1. 国内:
(1)金融机构汇款,帐号270750「中央银行国库局」,户名为「卫生福利部赈灾专户」。
(2)邮政划拨方式,划拨帐号50269506,户名为「卫生福利部赈灾专户」。
2. …
Read More当你来到唱片店,放眼望去,架上周杰伦、五月天、蔡依林、王力宏、SHE、陶喆、黄立行、林宥嘉……琳琅满目的唱片,充斥精彩视觉感的封面是否让你心动地想拥有?你可知这些来自台湾,或主流或小众的歌手,或流行或摇滚的乐队的唱片平面设计70%都是由同一个人设计的?难以想像有这麽一个人霸占掉如此大份额的华人流行音乐重要市场。而这位非常出色的大忙人,忙着应付焦急催稿的客户的同时,还想着挤出时间摸摸摄影,学学法文。
他叫聂永真,台湾设计界最受瞩目的设计师之一。原先喜好画画的他学的是工业设计,因为不满专业方向和系里现状而决定重考,终以榜首之姿考上商业设计系。大二时参加诚品商场文案创意比赛获奖,以「特约文案」出道。八年前接了第一份被正式邀约的唱片封套设计案:然後一发不可收拾,唱片案子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周杰伦从《叶惠美》开始的多张专辑封套设计。
这只1977年出生的「狮子」还涉足书籍装帧、戏剧/电影海报、文案多个领域的工作,而且均做得有声有色。给北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设计的《京极夏彦系列作品:姑获鸟之夏、魍魉之匣、狂骨之梦》简体中译本装帧,获选去年的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最佳作品,那些封面上层次繁复细腻的画作,渗出图形之美的毛笔书法字以及用纸工艺突出的纹理手感令读者爱不释手。
2009年,聂永真出版了个人作品集《Re_没有代表作》,收录自己七年设计生涯的近一百件重要设计作品。数种尺寸/纸质结合大玩图书形式,正是他一贯喜好把玩材料质地的手法。2010年该书的简体版在中国内地出版。
在台中的成长生活里,当地传统环境有否影响了你的创作?似乎台湾发达城市的审美观念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到了台北後,这座开放的城市又是否赋予了你什麽不一样的灵感呢?
还在台中的时候,尚未接触创作或设计,高中毕业後便北上至台北读大学、学设计,自己其实很难理出台中是否对我後来的设计之路有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台中一直都有一些很棒的地方或事件是相当具有艺术水平的,台中有很多茶馆、主题餐厅、书店、艺文展演的场地等……空间的装置跟人文诉求的概念都发挥地很好很成熟,让人喜欢。
台湾主要城市的文化与娱乐传播的确似乎与日本有着连动的关系,台北与东京之间的交通方便快速,所以两地信息通常会互通更新得比其它城市更快,致「类日本」的潮流、设计与审美品味在早期一度蔚为主流传播与认同的某种特定符码。近几年则比较平衡一点,国际间各城市的刊物或信息皆同时很平均或混和地在地发声。
台北地狭人稠,气候不定、夏季多与冬天阴冷,这样的气氛反而让自己感觉到格外诗意。另一方面,因为台北是台湾的主要城市,人才济济,在这座城市里常常可以认识一些来自国内外或各地天分很棒的朋友以及接触到特别的作品,在台北二分之一以上都是中南部外地人,这个城市的文化流动与美感观点因为「人」与「背景经验」的关系而变得更具选择性,这样密集能量的刺激总能让自己开拓眼界。
你和内地的出版社有过合作并因此获得大陆这边的奖项,那你有否来过大陆?
国、高中时候有跟爸妈返乡探亲过两三次(爸爸是广东人、妈妈是台湾人),几年前跟家人去桂林玩了一趟,但目前为止一直都还没有机会到过上海或北京。
对内地的城市面貌大半来自中外刊物及电视节目,我觉得内地最珍贵的地方是无论各城市皆保有当地具特色的文化特徵,新规划区与旧房舍的同时并存非常地迷人,再现代化的都市都必须要兼顾老房子的保存、维护或空间的再利用,我喜欢目前这样的面貌。
对内地视觉、艺术跟设计的认识一样来自中外刊物以网络上的媒体传播(如flickr网站等),中国在前卫艺术面貌与美术创作人才上开始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气质跟氛围,带着一种「冷静」与「内爆」的美感与诗意(当然也有普通无趣设计的存在啦),Prada在2010年超现实形象黑白短片里,以中国城市/中国人的面貌做主梗,我认为它也同时演绎出了当今中国一道正存在着的、令人注目的神秘美丽表情。
你为「抽象」的文学、音乐作品设计的书籍、唱片封套大部分都很喜欢用「具象」的摄影照片(比如人物、对象),是出於商业考虑,还是你个人喜欢摄影,认为这些图像很有诗意呢?
我不太会因为商业考虑而做出连带影响的选择。其实为「设计物」磨合出感觉对的影像需要更多的感受与功力,即便是具象的摄影照片,若它带有抽象的文学指射意涵,同时兼顾阅/听人(消费者)第一眼看到这个设计物的感觉层面,它便是一个高招的「美学的技术」。
图像的原稿或本身不会生来就带有诗意,通常要经过在美感上刻意地安排或正确的安置,才会产生特有的感觉跟诗意,我擅长用「自溺」跟「感觉」将图文/设计作品赋予诗意,但通常在经过我这一关之前,图像只是图像,照片只是照片,文字就也只是文字而已。
你会挑案子来接吗?刚接触一份案子的时候,你是如何去展开设计的?
会,我会看感觉以及自己调性的合适度挑案子。就唱片来说,会看自己对该案的艺人/音乐/企划方向有没有感觉跟成熟的想法;就书的设计来说,会先考虑书的内容是否让自己喜欢,出版社是否能给足够的美感发挥空间不致干涉太多等。音乐的部份会跟企画、摄影共同讨论方向,或花时翻阅自己历年收集的素材数据库(杂志、书刊、拍照、网络)去幻想、去转换成新的可能性;书的部份我会由出版社编辑提报给书店用的新书讯息/简介中,找寻关系主视觉的关键词——无论抽/具象,再去取得、制造合宜的视觉元素,然後花时间跟感觉去试。
设计书籍的难处是?
设计书籍对我而言较大的难处是面临装帧成本考虑时的让步,另一个有时会出现的难处是有些出版社编辑或上层会以自己的主观美感判断或市场考虑,试图要设计师修改成他们想像的轮廓,但不是每个出版社编辑或上层都能有一个好感觉去做这件事,大半时候让步给优秀资深的设计师做负责且精准的判断是必要的。
怎麽看待那些纯色书皮上没有任何图像花纹,只有一行标题的设计呢?
这种设计对大部分的视觉设计师来说是安全好看的。我也希望我书架上所有的书都没有图像,只单纯安静地打上书名,对设计师来说或许这样就够了,但对市场或普罗大众则不一定。这类设计必须要精准测量你的目标是谁、你想卖给谁。
另一方面,这类的书也已经太多了不是吗?当然我相信无论设计一本简单只上标题的书、或一本封面以图像为主的书都需要一定的功力,要思考的是,当过多设计师太常做一样的事,渐渐地它对於设计圈或出版市场来说,便再也不是一个多了不起的挑战。
在你看来,什麽是商业化什麽是艺术化?有一个衡量的界线吗?是不是只要大众接受了,再艺术化的设计也是商业的,安迪?沃霍尔也说过“商业艺术乃是’艺术’的下一个阶段”这种话。
我觉得商业化的设计较带有「媚俗」与「市场取向」的特质,讯息的强制露出、清楚与叫卖式的传达、雅俗共赏的安全图像都是偏向商业化设计的特质;艺术化的作品则建立在一个无须顾及普罗大众讯息接收是否达到平均的概念,它可以是一种小聪明、小圈子内的特定语言,它是一种作者与风格取向,它要的是认同而不是消费。
但商业化跟艺术化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我相信介於两者间的灰色地带各种敏感倾向的庞大,它因应不同的社群需求跟而存在。
安迪渥荷的确是一个很棒的预言家,「商业艺术」并不绝对等於「商业化」,我相信他的意思是:我们存在於这个充满符号消费的资本主义世界中,艺术与创作的题材从当代生活中取样,必定是不可挡的趋势之一。
你有这麽丰厚的音乐/书籍设计经历,是否可以凭着相关工作量的大小来侧面地评价出华语乐坛当前的状态是否稳步发展或者处於低迷状态?听众/乐迷的审美、口味是否反过来影响了音乐的发展走向和唱片公司对你的要求?
我是七年前才加入唱片设计的行列,没有经过最大鸣大放的那个蓬勃年代。其实手上跟同业唱片的设计量一直都是稳定的,不稳定的是它的卖量。不过台湾华语唱片因中国内地市场的开拓,它还是有点生机的。另一方面,音乐/唱片在近年来逐渐成回歌手经纪事业发展的形象跳板,音乐与唱片是制造「质感」、「认同」与「歌手定位」,而经纪发展则是第二阶段的要抢的「饼」。
听众/乐迷的审美品味是否影响到唱片公司的决策这件事,其实因唱片公司而异。有些唱片公司以保守与市场需求为上,有些唱片公司则抱以理想与创新试图成为音乐圈内领先的标的。其实这两种都有遇到,至少不是只存在第一种,还不会太惨。
…
Read More